离任前夕,菲律宾外长通告9国,想和中方谈判,愿达成任何协议

Connor 火必交易所行情 2025-05-28 4 0

据人民网消息,5月26日,据路透社消息,菲律宾外长马纳罗在吉隆坡出席东盟峰会时表示,愿与中国达成任何额外协议维护南海和平稳定。此言论引发国际社会对菲律宾近期外交转向的关注。回溯菲律宾近期在南海的一系列动作,其言行矛盾性凸显。4月底至5月中旬,菲律宾多次挑战中方底线:4月27日非法登上铁线礁,5月5日派军舰试图进入黄岩岛领海,5月16日不顾中方警示向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运送物资。5月21日,菲两艘公务船未经允许进入渚碧礁、铁线礁海域,3002号船甚至主动调整航向试图撞击中国海警艇,中方采取水炮警示等专业克制的反制措施,中国海警局当晚公开相关视频亮明主权立场。

然而在5天之后,马纳罗却释放出对话信号,这种“挑衅与求和”的快速切换,暴露出菲律宾外交策略的投机性。菲律宾态度突变背后存在多重现实压力。从东盟内部环境看,东盟十国中的9国更关注经济合作,主张搁置涉海争端。越南等曾与中方存在争议的国家,面对美国拉拢态度谨慎,均希望远离阵营对抗以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。而菲律宾拉拢美日等域外势力搅局南海的做法,已引发东盟内部不满。2026年菲律宾将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,若继续在南海问题上强硬,可能面临东盟国家集体施压,这促使马科斯政府不得不考虑软化立场。

离任前夕,菲律宾外长通告9国,想和中方谈判,愿达成任何协议

菲律宾外长(资料图)

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更是关键因素。在今年5月举行的菲律宾中期选举中,马科斯阵营仅获得参议院12个改选席位中的6席,远低于民调预期的7至8席,杜特尔特阵营拿下5席且影响力稳固。选举失利导致马科斯民意支持率持续走低,其所在阵营未能锁定弹劾副总统莎拉所需的关键席位,迫使他不得不寻求与杜特尔特家族缓和关系。而此前马科斯攻击老杜的重要议题涉及南海政策,调整对华态度成为其修复国内政治关系的必要举措。同时,马科斯政府在经济领域表现糟糕,通货膨胀高企、财政赤字压力大,而中国是菲律宾主要经贸伙伴,为稳定经济也需改善对华关系。

人事调整亦释放出政策转向信号。中期选举后,马科斯解散内阁重组班底,52名部长级官员递交辞呈,经济团队大多留任。备受关注的外长职位变动中,在东盟峰会表态愿与中方谈判的马纳罗将调任联合国,接替他的是长期负责南海及东盟事务的副外长拉扎罗。分析认为,这一人事安排或预示菲律宾外交政策将向理性回调。但对菲律宾的“求和”姿态需保持战略清醒。一方面,菲律宾国内亲美势力强大,作为美国传统盟友,其长期在南海问题上依赖美国支持。

离任前夕,菲律宾外长通告9国,想和中方谈判,愿达成任何协议

展开全文

马科斯(资料图)

5月26日,美菲开启“2025海上勇士合作”联合演习,日本陆上自卫队和韩国海军陆战队首次参演,形成美日韩菲多边联训局面。日本派出110名水陆机动团成员,韩国海军陆战队亦参与海啸灾区救援课目,美国试图通过强化多边安全合作牵制中国。与此同时,美日菲澳正协调在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举行四国防长会谈,意图扩大联合演习以构建对华“包围圈”。菲律宾部分政治势力可能借外部势力继续炒作南海议题,以维持自身话语权。另一方面,菲律宾政府在对华关系中缺乏政治信誉。

马科斯上台初期积极访华,中菲达成诸多共识,但此后菲方全面倒向美国,在仁爱礁等问题上多次违背共识、出尔反尔。此次马纳罗提及的2024年7月中菲关于仁爱礁的临时协议,菲方在享受补给便利的同时,却不断在其他海域发起挑衅,这种“边谈边打”的策略值得警惕。当前南海局势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中方手中。中国海警局多次重申,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归属无可争辩,中方将依法应对一切侵权行为。从外交到执法层面,中方反制措施高效有力,无论是水炮驱离菲方船只,还是公开视频宣示主权,均展现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决心。

离任前夕,菲律宾外长通告9国,想和中方谈判,愿达成任何协议

马科斯(资料图)

同时,中国与东盟合作紧密,“中国—东盟自贸区3.0”谈判成功,双方在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等领域深化合作,而菲律宾若持续在南海问题上制造事端,不仅会破坏地区稳定,更可能使自身陷入“孤军奋战”的孤立境地,损害其经济发展机遇。对于菲律宾的“谈判”诉求,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双边协商解决争议,反对外部干涉。但谈判需要诚意支撑,而非权谋算计。

菲律宾若真希望缓和南海局势,应停止炒作所谓“海洋权益”,停止勾连域外势力挑衅生事,以实际行动履行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》,而非在口头上示好的同时,又在军事上扩建苏比克湾海军基地、在民间策划中业岛海上演唱会等激化矛盾的举动。南海的和平稳定是域内国家的共同愿望,容不得任何国家的政治投机。菲律宾的外交转向是出于现实压力的无奈选择,还是真正回归理性的开始,仍需观察其后续行动。中方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,也始终敞开对话大门,但前提是菲方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,而非继续上演“声东击西”的政治闹剧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