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汽车转单市场转冷,订单回收价跌至2000元,两月前曾溢价2万

Connor 火必交易所行情 2025-10-16 1 0

蓝鲸新闻10月16日(记者 陆鹏鹏)小米成都车祸事件的影响仍在持续。

小米汽车转单市场遇冷

订单回收价已跌至2000元左右

蓝鲸新闻记者发现,曾经火爆的小米汽车订单转让市场近期遇冷。仅仅数月前还需加价上万元才能抢购的小米汽车订单,如今却出现大幅折价现象。

记者了解到,目前的转单市场中,小米SU7订单回收价已跌至1500元,YU7订单也仅有2000-3000元,这意味着早期支付5000元订金的车主转手就要亏损3000元左右。

在社交媒体上,大量下单的小米车主寻求订单转让,部分车主欲以原价转出,但几乎无人问津,有车商表示,如今即便是2000元的回收价,也需要一定时间去找买家,原价转让更是难上加难。

小米汽车转单市场转冷,订单回收价跌至2000元,两月前曾溢价2万
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6月YU7刚上市时创造了“3分钟大定20万台,18小时锁单24万台”的行业奇迹。当时,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漫长的交付周期形成了套利空间。

小米汽车转单市场转冷,订单回收价跌至2000元,两月前曾溢价2万

展开全文

彼时,二手平台上转单加价高达3000至10000元,甚至出现过2万元的天价转单。

小米汽车转单市场转冷,订单回收价跌至2000元,两月前曾溢价2万

然而进入9月后,这种狂热氛围迅速降温。“两个月前加价1万抢着要,现在降价3000都没人接。”不止一位车商这样说道。

转单市场遇冷背后

供需失衡、风评突变

蓝鲸记者了解到,所谓“转单”,是指原车主将订单转让给新买家,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转单方式。

一是配合修改订单信息。这通常需要买卖双方协商,由原车主向小米官方申请修改订单的上牌人信息。但根据小米官方规定,订单仅支持变更为原车主的直系亲属(如父母、子女、配偶)。因此,为了规避这一限制,部分黄牛会通过伪造证件(如结婚证、户口本等)的方式,制造虚假的亲属关系以完成转单。通过此方式操作的车辆,在交付时仍被视为一手车。

然而,这种方式存在显著风险。一方面,伪造证件是违法行为,可能导致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;另一方面,小米官方对此类违规转单行为持续进行打击,一旦查实,订单可能被暂停处理甚至取消,消费者面临钱车两空的风险。

二是先提车后过户。即原车主先完成全部购车流程,将车辆登记在自己名下,然后再作为卖方,通过二手车交易的方式将车辆过户给实际买家。这是目前转单市场中最常用也最安全的方式。

转单市场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小米汽车提车周期过长,以YU7为例,当前预定标准版YU7车型最晚需要48周才能交付,也就是近1年时间。

小米汽车转单市场转冷,订单回收价跌至2000元,两月前曾溢价2万

对于急于用车的消费者而言,通过转单市场获得一个排序靠前的订单,便成了缩短等待时间、尽早提车的捷径。

为何两个月前火热的转单市场,如今进入冷静期?

谈及转单市场遇冷的原因,一位车商直言,核心在于供需失衡:“当初很多人都是跟风下单,现在抛售订单的人太多,而接盘的人太少,我们只能压价收购。”

他进一步解释道,行情转折点发生在九月,“八月时订单还能加价转手,但之后小米汽车的网上风评急转直下,转让的人就开始变多。特别是成都车祸事件之后,来问价的(车主)就更多了。”

另有车商告诉记者:“现在能回血2000元左右已经很不错了,好歹能减少一部分损失。要是再犹豫,之后可能连这2000都拿不回来,5000元定金全得亏掉。”他强调,这样的回收价还是针对那些近期就能提车的订单,至于交付周期长的,他们根本不敢接手。

小米二手车出现小幅回落

但整体价格表现稳定

相比遇冷的转单市场,小米汽车的二手车市场表现相对稳定。

记者从多家二手车平台查询发现,目前行驶百公里以内的小米YU7准新车,挂牌价普遍较新车价格高出约1万元。其中,圈内流通的最低报价为25.98万元,虽较官方指导价仍高出约4000元,但相比刚上市时的溢价幅度已明显收窄。

小米汽车转单市场转冷,订单回收价跌至2000元,两月前曾溢价2万

整体来看,尽管二手YU7价格出现小幅回落,但尚未跌破发售价。

谈及成都的小米车祸事件,车商称:“并未对小米汽车的二手行情产生太大冲击,销售产生的影响也有限,店内仍保持平均两天一台的频率出售,该买小米的还是会买小米。”

另有车商坦言:“小米的车本身没有问题,主要是驾驶方式要注意。相比奔驰C等车型,小米汽车已经是非常保值了。”

10月11日,乘联会发布了2025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数据。数据显示,小米汽车以41948辆的成绩位列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二名。

截至9月底,小米汽车已在全国119个城市开设了402家门店,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车和售后服务体验。此外,小米品牌在三四线城市的市场认可度较高,潜在用户群体庞大,为其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评论